广州新闻网 > 国内 >

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广播剧“大岭山模式”受全国专家热赞

时间:2024-03-22

来源:互联网作者:编辑点击:

广播剧艺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以故事为灵魂的叙事方式,以其独有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东莞市大岭山镇致力整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并以听觉艺术为突破口,创作生产系列广播剧,探索出一条基层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尤其是以广播剧挖掘本土红色资源,两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创新方式走进校园向广大学生解码广播剧创作,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同。

在3月16日于东莞市大岭山镇举行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上,全国业界专家总结大岭山镇的广播剧发展模式,给予一片盛赞好评,并围绕大岭山镇即将推出的科技题材广播新剧《重器》展开剧本研讨,把脉支招。

小镇可以办大事,小镇响起好声音。大岭山镇出品的广播剧让聆听者如品茗回甘,领悟故事深处的思想、声音背后的精神,更好地听懂中国。

“冷门有戏” 看见声音 艺术对群众 的价值

近年来,大岭山镇联合国内专业创作团队,以自下而上的途径,在广播剧艺术创作和传播领域屡创佳绩,形成了专家口中的“大岭山模式”。这里面既有切中赛道、异军突围的魄力,又有尊重公共文化服务和文艺创作规律的初心。

“我们始终坚信,听觉艺术应该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时代需要好声音,老百姓需要听觉艺术享受。”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上,面对全国的业界专家分享经验时,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大岭山镇广播剧协会创会会长杨继春,反复强调他们最开始做广播剧的初心,并呼吁社会各界要能够“看到声音的价值”,更加关注重视听觉这个艺术门类。

广播剧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内容,用声音讲一个戏剧故事。在人人听广播小喇叭的年代,广播剧是非常主流的文艺。在人人刷短视频的今天,广播剧看似“冷门”,却仍有时代魅力和市场需求。

因为它是没有屏幕的电影,是一种想象力艺术,“脑补”艺术。因为它是一种伴随媒介,只需要听,在通勤路上,在做家务时,在睡前的几分钟,人们可以机动地让耳朵完成一次愉悦的旅程。

大岭山镇在2015年开始切入了广播剧创作这个赛道,并且多年以来在东莞实现“一枝独秀”,走出了特色,取得了佳绩,成为了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中一个典型的镇街文化品牌,成为了全国基层广播剧创作的一种备受关注的现象。

作为剧目策划人,杨继春表示,相对于舞台艺术的大成本大制作,广播剧制作投入较少且性价比较高,制作好之后可以无限播放,播出有便利性,能够借助社区广播站、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听觉平台大范围推广,特别适合镇街一级的文化单位操作。

大岭山镇党委委员叶淑帆介绍,近年来,大岭山镇出品的广播剧殊荣不断。《火凤凰》、《只要祖国需要》两部广播剧先后荣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百花洞战斗》获得专家评析最高奖——第二十三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精品展播单本剧特别推荐作品。《女儿香》《柴房里传出的宣言》《护旗》等曾获评全国广播剧专家评析一等作品。

近年来,大岭山还积极打破边界,扩展外延,推动广播剧进校园。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先后向大岭山镇中心小学和第三小学赠送了广播微剧《小英雄大眼仔》《老虎山上的雄鹰》,并和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共同开展广播剧赏析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好本土优秀文化资源,今年3月4日至6日,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大岭山镇文联共同举办原创红色广播剧进校园活动在大岭山镇新风中学、大岭山中学举行。将广播剧艺术引入校园,开展讲解创作过程、解码创作幕后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感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业界点赞 形成广播剧创作“大岭山模式”

目前,大岭山是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吸纳的首个镇级会员。在此次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上,业界专家们表示广播剧创作“大岭山模式”有辨识度,尤其是广播剧进校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普及教育和传播值得全国基层会员单位学习。

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朝荣看来,大岭山镇让广播剧进校园是很好的一次探索成果。在新传播模式的态势下,广播剧传播要把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发挥到最大。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表示,大岭山镇与广播剧结缘已经快10年了,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作为基层镇街,大岭山镇做了很多电台都做不到的事情。听广播剧既有教育意义,还对眼睛好,大岭山推动广播剧进校园抓住了要点,做出了成效。接下来可以探索诸如广播剧进军营、进企业等融合传播。”

沈阳广播电视台原创事业部总监郭志英表示,大岭山镇做到了“小镇办大事”,其广播剧创作“实、准、巧”,剧目创作扎实,传播精巧。她建议可以结合进校园活动拓展广播剧这种母体的外延形式,比如剧本秀,读后感,探索广播剧和文旅公益活动的融合。

“广播剧创作‘大岭山模式’最核心的是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状态,一个镇级的文化单位年年有新作,部部是精品。”重庆市万州区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潘海琳给予了高度赞许,她认为,广播剧进校园打通了和听众的最后一公里,圈粉学生,更具人气。接下来可以探索让孩子们除了听剧之外,还能参与写,自己演,这样传播的过程会更有趣,作用会更大。

“富矿精开” ,策划有实力、创作巧借力、传播很给力

任何文艺创作都离不开脚下的土地,从大地汲取营养才能根深叶茂。大岭山镇在广播剧创作上首先坚持“本土主义”,聚焦了本土特色人文资源。

大岭山镇近年来提出了 “一红二源三香”的文化发展思路。其中红色文化资源和莞香文化资源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大岭山镇是东莞的红色文化高地。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曾来到大岭山创建了抗日根据地,留下了血与火凝聚起来的“红色精神”。

在大岭山镇已经出品的广播剧中,革命历史题材居多。其中,《火凤凰》讲述了东江纵队“英雄母亲”李淑桓先后将7个孩子送到抗日前线的故事。《百花洞战斗》讲述了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在曾生大队长的带领下,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背景下粉碎日军围剿的故事。在校园中深受小学生喜欢的《小英雄大眼仔》讲述了儿童团成员大眼仔为了保护情报而牺牲的故事。

“传播好红色革命精神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自觉。” 杨继春表示,大岭山广播剧创作题材有两大特点,一是本土性,二是时效性。其中,围绕东江纵队的抗日故事挖掘和艺术再现是重中之重,“要借助听觉艺术让更多的本土英雄事迹被广泛传播。本土人讲本土事儿,情怀更为炽烈。”从创作全链条来看,大岭山镇广播剧呈现出“策划有实力、创作巧借力、传播很给力”的总体特点。

此外,大岭山镇的莞香制作技艺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悠悠莞香是东莞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女儿香》讲述的就是大岭山鸡翅岭村的莞香故事,既展示了鲜活的民俗文化,又紧扣了莞香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有题材富矿,更要有善于“开矿”的人。作为一个镇街文化单位,完成广播剧的全链条创作不太现实。因此,大岭山的广播剧创作巧用“拿来主义”,邀请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来参与制作,并在国家和省级广播电台播出。

“文艺创作人才无法为我所有,但可以为我所用。” 杨继春表示,在制作广播剧的过程中,大岭山镇始终以开放的思维来做专业的事情,让业界大咖参与进来。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国家一级导演王锐曾参与了多部大岭山出品的广播剧创作工作。在他看来,大岭山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遵循文艺创作的本质规律,就能诞生精品。

中广联节目交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德全认为,近几年大岭山镇制作了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精品作品,广播剧创作题材大都是发生在大岭山老百姓周边的事,且每年都有精品出现。我觉得这是大岭山镇政府重视及大岭山文化服务中心等制作单位的投入密不可分。现在广播剧已经成为大岭山镇党委政府开展工作很重要的抓手。

原吉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黄云鹤说,大岭山镇推广广播剧到校园、下基层很接地气,所以受欢迎。这也覆盖更多的年轻群众,扩大了广播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抓住了年轻的听众就抓住了广播剧的未来。大岭山镇提出让音频产品、听觉艺术进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点思考很深刻。这是大岭山镇生动的文化创新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值得向全国推广。

紧跟时代 大岭山策划创作广播剧 《重器》讲好科创故事

据介绍,大岭山镇下一部即将和听众见面的广播剧作品是《重器》。《重器》聚焦东莞的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讲述了站在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背后的科学家故事。

《重器》是市镇共同打造的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是东莞文学艺术院的签约作品。2023年,全市有32个项目参评全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经东莞市文联党组审议,评出了2个重点创作项目并完成评审结果公示。《重器》实力当选。

《重器》将是科学家家国情怀和攀登精神的艺术呈现。杨继春表示,科技类题材因为融入了自然科学,呈现难度较大。此次继续邀请王锐担任导演,并邀请了安徽广播电视台音乐频率运营中心广播剧工作部主任吕卉担任编剧。两位主创人员已多次来东莞采风。

此次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举行期间,与会专家同步对《重器》剧本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该剧预计5月份将和听众见面。

热门文章 更多>>